宁夏回族自治区

主条目:宁夏历史
早期历史
编辑
参见: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遗址、贺兰山岩画和大麦地岩画
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早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宁夏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宁夏处于远古人类大迁徙的地理通道上,旧石器时代、旧新石器过渡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有在宁夏发现。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遗址和贺兰山岩画等。
水洞沟遗址自1923年先后由法、中、苏、美等国家的考古学家进行了6次发掘,从距今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至1万年以后的新石器时代都有发现,被誉为“中国有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源地”。1923年夏,法国古生物学家、神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首次发掘水洞沟遗址,经过研究,首次证明中国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存在,后把水洞沟称为“河套文化”。水洞沟遗址发现有典型的勒瓦娄哇石叶工业,被视为东西方文化与人群交流的直接证据[4]。近年来持续发掘的结果表明,水洞沟的部分当地人是石器时代亚洲、欧洲混血人类的后代。
鸽子山遗址处于贺兰山东麓,是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其文化面貌为发达的两面器加工技术和典型的细石器工艺,文化层年代大约为距今12700~10200年。2014年9月至10月,发掘出晚更新世末期,该地区古人类遗留的大量磨盘、磨棒、装饰品、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烧石、种子等的文化堆积[5],大量、完好的火塘表明鸽子山人熟练掌握了取火技术,大量作物种子表明鸽子山人掌握熟练的农耕技巧[6],全景展现了旧时代晚期宁夏古人类的生存画卷。
春秋战国
编辑
参见:西戎、北狄、姚河塬遗址、义渠戎、乌氏戎和朐衍戎
宁夏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孙家庄文化遗址、姚河塬文化遗址,表明西周早期宁夏南部地区已属周朝疆域。西周时期,宁夏南部有西周王室的封国薛国,都城在今彭阳姚河源,为目前发现周朝最西北的封国。
春秋时期的宁夏分属于义渠、乌氏、朐衍、緄夷等西戎部落方国。西戎諸國的势力十分强大,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固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墓地出土了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等青铜文化遗物,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7]。
秦惠文王时期(前337一前311年)在宁夏南部设置乌氏县(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后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彻底灭义渠后置北地郡,固原所在区域属北地郡。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在宁夏南部增设朝那县。秦军击溃义渠戎占据宁夏大部,宁夏北部的贺兰山以及宁夏平原地区首次纳入秦国版图,但并未设立城池守护[8]。之后匈奴乘机又占据了宁夏中北部。
为防御戎、匈奴等势力骚扰,秦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数次战争攻灭义渠戎后,在宁夏南部修筑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在宁夏境内经过西吉、固原、彭阳3县,全长约174公里,其中部分秦长城在明朝又被修缮利用[9]。
秦、汉时期
编辑
参见:秦蒙恬攻匈奴之战、凉州刺史部、萧关、安定郡、北地郡和灵州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10],秦始皇首巡北地郡,经六盘山朝那湫(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古城镇西)封禅[11]。
秦始皇三十三年,秦蒙恬攻匈奴之战后从匈奴手中夺取宁夏平原,蒙恬在宁夏平原中北部设立军事建制浑怀障,置浑怀都尉,开始屯田戍边[12]。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灵州县,作为行政建制管理宁夏北部,于灵州县北建“河奇苑”和“号非苑”两马苑,以牧马[13]。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为加强西北边地军事防御,在宁夏南部固原置安定郡,建高平城,因其城坚池深,史称“高平第一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汉武帝越陇山六盘山,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首次巡视安定郡(今宁夏固原),检查边防,又沿宁夏中南部的清水河谷北上,狩猎于“新秦中”(今宁夏平原、内蒙古包头等军屯区域)史学家司马迁随从巡视[14]。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在银川平原筑典农城,典农即为“规范农业生产”之意。汉成帝阳朔年间(前24~前21年),北地郡上河典农都尉冯参,在今银川东郊修建了北典农城。另筑有南典农城,在今宁夏青铜峡市邵岗与玉泉营之间。汉武帝时期大举开发宁夏农业,迁关东之民70万户安置于宁夏平原和东套。西汉设置田官,开挖河渠用以灌溉[15]。
汉代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出现了一些豪强家族,如安定梁氏、安定皇甫氏等,不少宗族子弟位列公卿。
西汉末期到东汉初期,在北地郡、安定郡等沿边各郡相继安置了大批归附的羌民,宁夏形成农牧混杂、民族混居的情况。公元57年,东汉与羌的战争爆发。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安定郡(今宁夏固原)数百羌民叛乱。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头领滇零攻占北地郡(今宁夏吴忠西南),同年滇零在北地郡称帝。永初五年(111年),因羌乱势大,东汉政府无力有效管辖,便下诏将边塞四郡(北地郡、安定郡、上郡、陇西郡)迁往关内。将北地郡的郡治富平县迁往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史称“边塞四郡内迁”。滇零称帝后,羌族士兵频繁出兵进攻掠夺三辅,一度占领大片凉州、并州的土地。
东汉与羌的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造成宁夏地区北地郡、安定郡人口锐减,永和五年(公元140 年)的户籍数据表明,北地郡六城经历羌乱后,户仅3100多,口仅18000余,人口仅为西汉人口北地郡的(户64000,口21万有余)的8.5%[16]。
魏晋南北朝时期
编辑
参见:八王之乱、秦凉之变、薄骨律镇、西魏、北魏和北周
三国时期,宁夏南部属于魏国安定郡。
西晋初年,由于中原战乱频发,无暇西顾,鲜卑、匈奴大量内迁宁夏,高平川(今宁夏中部、南部的清水河流域)一带,就有鲜卑人部众万余。
晋泰始四年至于五年(268—269)间,凉州(今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地区)连年大旱,数十万人饥荒。大将胡烈屯兵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派兵进占麦田(约今宁夏中卫大麦地一带)的河西鲜卑聚居地。胡烈没有进行赈灾和安抚,其高压处理使得凉州汉族和匈奴、鲜卑等族矛盾激化。
泰始六年(270年)河西鲜卑秃发部首领树机能起兵抗西晋,秦凉之变开始,斩杀胡烈于万斛堆(约今宁夏中卫和甘肃靖远一带)。随后氐、羌、匈奴等部皆叛。咸宁五年(279年)十二月,大将马隆杀秃发树机能,凉州方平定,秦凉之变结束。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亂」開始,涼州牧張軌(安定郡烏氏縣人,今寧夏固原市)占有凉州,領兵平定鮮卑,成为前涼的奠基者,他重视教育,减免赋税,恢复生产。永嘉之亂後,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很多百姓流入涼州。320年,前涼建国,为十六國之一,追張軌为凉太祖。宁夏属于前涼的北地郡和安定郡。
此后,宁夏南部属于雍州,先后被後趙、前秦占领。宁夏北部属于匈奴铁弗部。
后秦弘始八年(407年),后秦安北将军、阳川侯赫连勃勃扣押柔然可汗送给后秦的八千匹马,然后假装在高平川(今宁夏南清水河)狩猎,袭杀后秦高平公没弈干。随后,赫连勃勃于高平城(宁夏固原)公开反叛后秦。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以高平城为根据地[17],建立大夏。宁夏全境属于大夏,重要城池包括高平城(今宁夏固原)、薄骨律城(即灵州,今宁夏吴忠西北)、饮汗城(今宁夏银川)。赫连勃勃在饮汗城(今银川)以东营建丽子园,作为避暑园林。
公元431年,大夏國為北魏所滅,宁夏全境并入北魏。薄骨律鎮(今宁夏吴忠西北)鎮將刁雍,开艾山渠,灌溉农田。
535年,西魏建立,宁夏全境并入西魏。后并入北周。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周武帝遷二萬戶於麗子園(今銀川掌政一帶),在今宁夏銀川市设置懷遠縣和懷遠郡。周宣政元年,周武帝迁江左数万人于灵州,因为“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宁夏此后又有‘塞北江南’的别称(578年)[18]。
隋、唐五代时期
编辑
参见:朔方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原州都督府、唐藩战争、灵州和河外五城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中的一座菩萨像。须弥山石窟在唐代有大规模开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宁夏北部的临河郡为新昌郡。大业三年(607年)改灵州设置灵武郡,将原新昌郡和普乐郡废去,下设回乐县、弘静县、怀远县、灵武县、鸣沙县、丰安县,管理宁夏中部和北部。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平高郡,复设原州(今宁夏固原),下辖平高郡、长城郡,管理宁夏中南部和甘肃东南部。
从581年起,隋文帝、隋炀帝在今陕北和宁夏6次下令修筑长城以防卫突厥,现存隋长城长度的90%处于现宁夏境内。前后动用了128万人,607年在筑长城的过程中10天内就死了近60万人[19]。
611年,隋末民变爆发,隋朝以夏和灵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则被突厥占据[20]。
唐属朔方节度使管辖。经过李道宗、张仁愿、郭元振、王晙、王忠嗣、郭子仪、李光弼等数代朔方节度使的治理,因战乱荒废的宁夏灌溉设施被疏通开浚,新开唐徕渠,使宁夏地区成为唐王朝的重要的军粮供应产地[21]。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巡幸灵州,令建廨舍(即“屯田办事机构”),开置屯田。武则天天授年间(690~692年)娄师德督理屯田,“(娄师德)往还灵、夏,检验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因屯田有功,被擢升为宰相。朔方节度使屯田占二百四十七屯,由隶属军队的“军置营田使”、“军置营田副使”和地方“道置屯田使”、“屯田使”管理[22]。朔方军军屯总数约唐朝总军屯数的4分之一,是唐朝最富庶的军镇之一。
武则天万岁通天初年(696年),建丰安军城(今宁夏中宁石空镇);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朔方军大总管郭元振筑定远军城(今宁夏平罗姚伏镇),以防卫敌寇。
朔方军领兵6.4万,南与关中平原接壤,北尽唐帝国之北部边界,负责唐帝国北部、西北部的军事,一度管辖7军府、25州之地和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一度是唐朝面积最大的军镇。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唐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发动郭子仪击叛军之战,是唐朝军队获得的首次大胜利。天宝十五载(756),唐玄宗入蜀。7月,太子李亨北出萧关,在宁夏灵州登基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朔方军是拥立唐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所谓“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处“。至德二载(757年)夏、秋,经唐收复两京之战,朔方军为主力的联军收复唐两京长安、洛阳。
唐后期,将朔方军分割为朔方节度使(即灵盐节度使)、振武军、夏绥(定难军)、凤翔、邠宁、泾原、天德军和鄜坊等8个较小的节度使,称为京西北八镇[23],引发了五代西北地区的割据。定难军节度使后来成为西夏。
唐晚期,吐蕃蚕食占据宁夏中部、南部,占据原州。
北宋、西夏时期
编辑
参见:西夏和蒙古灭西夏之战
公元1111年,北宋、辽、西夏三国并立疆域图
蒙古灭西夏之战示意图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1990年出土于宁夏贺兰山拜寺口方塔。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印刷时间不晚于12世纪下半叶
党项族原居青藏高原东北,为了躲避唐中后期日渐强大的吐蕃,几经辗转迁到陕西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李思恭被朝廷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
982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迫入开封,并向北宋交祖先故地。李继迁率部叛宋。宋真宗咸平初年,李继迁先后攻占怀远(今宁夏银川东)等河西三镇。咸平五年(1002年)3月,李继迁破灵州,改灵州名为西平府[24]。灵州自唐朝便是朔方节度使驻地,处于宁夏平原的腹地,李继迁将党项族统治中心迁至宁夏地区。[25]
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前期采用“依辽附宋”的方略。宋朝封李德明“西平王”,后又封夏国公。岁赐银、绢、钱、茶,并允许在保安军设立榷场。李德明西向进兵,陆续占领河西走廊。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派遣大臣贺承珍营造城阙宫殿,迁都于兴州(今银川)。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数年间,西攻吐蕃、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战胜吐蕃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26]。
西夏先后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时期,大权掌握在梁氏母党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西夏天盛年间出现盛世,史称崇仁之治。
1206年,蒙古帝國正式成立,发动第一次对西夏的战争。1207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二次征夏戰,進攻斡羅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但因西夏軍隊的抗擊而以失敗告終。蒙古第三次征夏,夏襄宗向金朝皇帝完颜永济求救,但完颜永济不理之,更以盟國為蒙古所攻擊為為樂而拒絕幫助。襄宗給予蒙古大量賠款及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條件,蒙古才接納其求和。[27]1217年,因為西夏拒絕協助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发动第四次征夏战。1224年,蒙古的大將孛魯自東西攻擊西夏,攻占銀州。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歸來後便立刻入侵西夏沙洲,西夏名将籍辣思义守城,成吉思汗围困沙洲半年没有攻下。1226年冬,西夏大将嵬名令公帶領援軍協助抗敵,两军在黄河冰面和两岸滩涂展开大战,但最後仍然失敗,嵬名令公戰敗身亡其7岁幼子因拒不投降也被屠杀[28]。
1227年(保义二年),末帝李睍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滅亡。蒙古兵大肆破坏西夏王陵,将地面建筑全部毁灭,石碑砸碎,并大规模盗掘了西夏陵。长达22年的蒙古灭西夏之战结束。1227年10月,随蒙古军迁徙的西夏末帝及其随从按照成吉思汗遗命于萨里川被拖雷斩杀。西夏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经历多年战乱,宁夏北部人口大幅下降,约不到20万。
元时期
编辑
元初在西夏故地置西夏中兴行省(又称宁夏行省,取「夏地安宁」意得省名,始有“宁夏”地名),以西夏故都为中兴府,改宁夏路。
西夏中兴行省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宁夏全境、甘肃中东部、内蒙古河套地区、青海西宁所在的湟水谷地。灵州、鸣沙州、应理州、山丹州(行省直隶)、西宁州(吐番青唐城,至元二十三年,置西宁州等处拘榷课程所)、兀剌海路等地[29]。
元至元元年(1264年),科学家郭守敬与唆脱颜前在宁夏视察河渠水道,负责修复宁夏平原附近因长期战乱而破坏淤塞的渠道。郭守敬提出建滚水坝以减弱水势,在渠道引水处筑堰以提高水位,建渠首进水闸以保证渠道有充足水量,建退水闸以调节流量等技术方案,为水利工程之创新,共修复疏浚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支渠68条,使宁夏平原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设计精细,品質坚固,直到明代中期还在继续使用[30]。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将西夏中兴行省并入甘肃行省,于宁夏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沿用至今。[31]
明清时期
编辑
明朝省份圖
明朝
编辑
明设宁夏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宁夏在明朝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系统中十分重要,明朝在宁夏的边防线与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省界重合。宁夏镇和固原镇为九边重镇。
明朝西北部设立延绥、宁夏、甘肃三边,由于战线漫长,无法相互顾及协同作战,于弘治十年设立“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简称三边总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节制调度三边的兵马协同作战。嘉靖四年起,三边总督成为定设,初称提督军务。嘉靖七年改为三边总制。十九年避讳“制”字,改为三边总督,在固原开府,防秋时期驻宁夏花马池。
明代长城。宁夏的明长城可分为河东边墙、河西边墙和内边长城三部分
宁夏镇建于建文四年八月,是九边重镇第二个建立的军镇。镇守宁夏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亦旧设,同驻镇城。)分守参将四人,(曰东路右参将,曰西路左参将,曰灵州左参将,曰北路平虏城参将。)游击将军三人,入卫游击一人,(万历八年革)守备三人,备御领班二人,(万历九年革,坐营中军官二人,管理镇城都司一人,领班都司二人)(万历九年革)管理水利屯田都司一人 [32]。
固原镇镇守陕西总兵官一人,旧驻会城,后移驻固原。分守副总兵一人,(洮泯副总兵,万历六年改设,驻洮州。)分守参将五人,(曰河州参将,曰兰州参将,曰靖虏参将,曰陕西参将,曰阶文西固参将。)游击将军四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八人[32]。
清朝
编辑
参见:三藩之乱、赵良栋、陕甘回变、左宗棠收复新疆、庚子事变、董福祥和甘军
宁夏在清朝属甘肃省宁夏府、固原州。固原州驻扎陕西提督。
1674年(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响应三藩之乱,引发宁夏兵变,被赵良栋平定。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的结束,宁夏成为内陆地区,农业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廷从黑龙江派八旗兵驻防宁夏,在宁夏府城临时驻守。清雍正(1723~1735年)之初,满洲八旗骑兵5000人奉命来宁夏府城外东北5里处(今银川兴庆区满春乡)筑城戍守,名为宁夏旧满城。乾隆三年,宁夏发生剧烈地震,旧满城被毁,乾隆四年,清廷在今银川新城重建满城。满营官兵及其家属、工匠共约12000余人,均住满营城中。由宁夏将军一名(从一品)、副都统两名管理。
康熙到雍正三朝,宁夏府水利同知王全臣、兵部侍郎通智、宁夏府知府纽廷彩在银川平原维修的旧渠有6条,卫宁平原维修的旧渠有11条。银川平原新修3条渠道,卫宁平原新修5条渠道。嘉庆十七年,宁夏平原人口达到139.2万。
清朝前中期,宁夏地区习武之风发达,“兵不骄,民不诈,士气彬雅而耻竞讼。重耕牧,尚质朴,信然诺,有古道存焉[33]”,名将频出。大多出身汉族行伍世家,如宁夏府的马世龙家族、赵良栋家族等,自明朝末年起数代为将;青铜峡附近的广武营仅为一座百余户的小型堡寨,出了4位提督。清朝甘肃省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其中三名武状元张文焕、马会伯、李如柏都出自宁夏,另有三名榜眼及探花。
同治元年(1862年)哲合忍耶教门马化龙举兵于宁夏金积堡(今属宁夏吴忠市西南),杀宁夏道台侯云登、知府吕际韶、知县赵长庚,破坏寺庙平、道观、书院。1863年十月,马化龙攻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屠戮二万余人”,灵州知府、县令全部被灭门。1869年九月,馬化龍的回軍在靈州再次屠殺漢民十餘萬人,而漢民的財產及婦女被回軍據為己有,州府衙门、汉族祠堂、书院、佛寺、道观全部被毁。[34]同治十年(1871年),陕甘回乱在宁夏地区被左宗棠、李鸿章、刘锦棠平定。同治陕甘回乱(1862年-1873年)造成了宁夏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民国时期的马家军骑兵
清朝末年,宁夏固原汉族将领董福祥创立甘军,与袁世凯所部新建陆军、聂士成所部武毅军并称“北洋三军”。参与平定陕甘回变、左宗棠收复新疆、庚子事变等重要事件,深刻影响了西北局势。马家军的各个派系(“甘马”、“青马”、“宁马”三支)都源于董福祥的甘军。
民国时期
编辑
辛亥宁夏起义
编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后,10月22日,西安光复。陕西革命军政府民军都督张云山传帖敦促宁夏革命党人和哥老会组织起义,陕西革命军作为策应。11月9日,宁夏县知县陈元骧下令昼夜巡查,搜捕革命党人与哥老会众。11月9日,与此同时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当即抽调西军帮统马麒所部马步七营,前往宁夏剿办起义军。11月15日晚以巡防续补五营为主力,革命党在银川、灵州、平罗、中卫各地同时起义。11月16日,哥老会在银川暴动,驻宁清军标营千总李敬忠率队镇压,会众溃散。17日,革命党高登云率部攻克灵武城,成为当时甘肃省境内第一个光复革命的县,宁夏起义军军心大振,11月19日夜再次发动起义,兵分7路成功攻克宁夏府城[35]。
11月23日,孙廷寿、吕锡有等人筹组宁夏临时革命政府。随后,宁夏革命军政府在原府城道台衙门前宣告成立,推举原宁夏道台孙廷寿为大元帅(未到任),刘先质为宁夏革命起义军督指挥,刘华堂为副指挥,革命军下设5标(相当于团)及四路防军。同时颁布《新政大纲》和《临时政纲》,以此布告安民,宣传民主革命之意。为巩固胜利果实,宁夏军政府立即照会山西和陕西军政府大都督阎锡山、张凤翔,希冀“嗣后相助,以利军事”。
12月中旬马麒部进抵青铜峡广武营,并于17日攻占广武,夺取青铜峡黄河峡口,19日与满营清军会合,三面包围宁夏府城。清军屡次强攻不克宁夏府城后,策反原清军管带牟宪章等人,城门洞开,遂克银川。随后清军攻克周围堡寨,起义军溃散。12月20日清军直扑灵州,灵州虽城池高大但此时已成孤城,被迫之下起义军议和勿伤百姓,高登云率部撤离灵州,而清军入城后却不守信用,杀害民众3,000多人[36]。
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宁夏府为宁夏道。1912年2月22日,清帝退位,甘肃通电承认共和,马麒向升允提出停战言和要求,西军由宁夏府撤回兰州。
民国元年(1912年)5月,马福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宁夏镇总兵,其部队被称为“昭武军”。1913年7月,马福祥在黄河上的大船上诱捕了后套地区旺丹尼玛,得到袁世凯赏识,特改任马为宁夏护军使,驻宁夏府,统领宁夏全境,节制蒙古阿拉善旗、乌审旗、鄂托克旗三旗。
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治宁夏府城,领宁夏县、宁朔县、中卫县、平罗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镇戎县共8县。
1920年12月16日,发生海原大地震,为里氏8.5级特大地震,该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造成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71个县共234117人口死亡[37]。其中,宁夏境内死亡人数共计147,271人[38]。
1921年,马鸿宾任宁夏镇守使。
甘宁分省
编辑
中華民國時期的寧夏省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寧夏省地圖
1925年3月,甘肃督军陆洪涛瘫痪引发甘肃局势混乱,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督办。1925年9月,冯玉祥所部的国民军,从包头出发经宁夏向甘肃进军。国民军入甘,开始酝酿甘宁分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决议将宁夏道(即朔方道)旧属八县(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和平远县)和宁夏护军使辖地(即阿拉善厄鲁特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合并建为宁夏省。从甘肅省析置寧夏省,使宁夏成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将阿拉善东部的磴口划置磴口县。
1929年4月13日,马仲英率部由阿拉善越贺兰山进攻银川,洗劫银川,宁夏省政府主席门致中毫无防备,逃往中卫。随后马仲英北攻平罗、石嘴山,遭驻防的骑兵师苏雨生部顽强抵抗,不能攻破。吉鸿昌奉冯玉祥之命,率33师由凉州抵达中卫,冯玉祥命吉鸿昌3日内收复宁夏。吉鸿昌身先士卒,率军军激战数日,击败了马仲英的骑兵部队,收复宁夏。
为稳定形势,7月24日,冯玉祥委任吉鸿昌为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主席。吉鸿昌任宁夏省主席期间整饬了军队和吏治,兴修水利,开办报纸,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率部离开宁夏,出潼关参战。
照片上方为吉鸿昌1929年任宁夏省主席期间的题字:“公正纯洁,为做事而做官,训练民众,使知五权运用,政治注重下层,工作适合一般民众需要。”落款为“己巳夏,主席吉鸿昌”
1931年,兰州雷马事变爆发,甘肃省主席马鸿宾被囚,后在各方斡和之下返回宁夏。
马家军统治
编辑
1932年8月,蒋介石委任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马鸿逵、马鸿宾共同驻扎宁夏,产生矛盾。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划中卫县东部为中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1日,划宁夏、宁朔两县为永宁县,平罗县北增为惠农县、陶乐县,并将宁夏县改名为贺兰县。
1934年1月,爆发“四马拒孙之役”,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和马步青率领的马家军联军瓦解孙殿英率领的第四十一军。1934年3月,孙殿英战败,所属部队大部分被马家军和晋绥军收编。战役导致宁夏当地经济和百姓生活遭到严重毁坏,灾民达45万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增设银川市。此时宁夏领二旗九县: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镇戎县(后改为预旺县、再改为同心县)、磴口县。增设香山、居延、紫湖三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宁夏地方政府置银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区共增设达13县,1市、3设治局。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23日,解放軍攻佔宁夏全境。
中華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解放軍進入銀川
1952年2月,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主席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一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剿匪以及开垦贺兰山的荒滩。1950年11月,从十九兵团调入政治干部400名,与陕北独立一师二团1,200名官兵汇编,又从宁夏地方保安部队(县中队)吸收了200多名新兵,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一师,下辖三个团,共计6,007名官兵。
2011年銀川建設中的大樓
駱駝探險的觀光業
1954年宁夏省撤销,北部的「阿拉善霍硕特特别旗」與「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即現在的阿拉善盟)歸入內蒙古自治區,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宁夏属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39]。
1954年,青铜峡大坝成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黃河流域有史以来的第二座水利樞紐工程。1955年11月开始组织勘測設計。1956年8月,毕业于蘇聯動力學院的水利学家萬宗堯擔任水電部青銅峽樞紐工程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大坝裝機26萬千瓦,投資2.64億元,裝機8台、27.2萬千瓦,年發電量12.85億度。共有军民两万余人参加劳动。河西唐徠渠、河東的秦渠、漢渠均被攔河大壩截斷。1960年2月24日实现截流。1966年完成三期工程混凝土澆築。1967年12月26日开始发电。
賀蘭山一處觀光瞭望台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甘肃省银川专区撤销,宁夏各县直属自治区。宁夏为中国的五大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1959年,铁道部建成青銅峽黃河鐵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第一座黃河大橋,此前两岸渡河仅有浮桥及筏渡。
1961年10月,建立“贺兰山军马场”,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马部,为中国8个军马场之一,为国家提供军马。
1965年起,由于美苏冷战的威胁,中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从1965年初开始,由沿海和内地陆续向宁夏整体搬迁或合并创建了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来自沈阳、石家庄、上海、青岛、北京、大连等地的仪表、机械、轴承、稀有金属、橡胶、拖拉机、机床、试验机等工厂和设备先后在宁夏落地,石嘴山、青铜峡等工业基地优先建设,用于备战。随之迁徙的工程师、工人、技术员等工业移民及其家属也落户宁夏,总计20余万人,形成了石炭井、汝箕沟等小型移民城市[40]。
196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65)570号文件批复,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农业建设第十三师,采取军垦形式,开垦荒地,建设农场,发展生产。上山下乡期间,先后接收北京知识青年3,806名,其中2,206人分配到一团,1,515人分配到二团,83人分配到三团;天津知识青年1528人,分配到三团;银川知识青年400多人,分配到一团和三团。十三师共有人口17,095名,开垦耕地13.59万亩。
1968年8月28日,水电部黄河青铜峡大坝发生青铜峡事件,该事件中由康生支持的群眾組織「大聯籌」试图夺取大坝控制权,中國人民解放軍186團為守護寧夏青銅峽大壩,双方开枪造成军民死伤234人,是西北地区文革的一次恶性冲突。
1969年爆发中苏边界冲突,中国全面加强中苏、中蒙边界的防御和备战。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1969] 36号文件关于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规定,将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2月,兰州军区会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两方商定,将由内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的阿拉善右旗所属的5个公社(巴彦诺尔公、阿拉腾敖包、乌力吉、笋布尔和塔木素)划属宁夏[41],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直辖上述地区,并负责四百余公里的国境线的对苏联防御任务,宁夏面积突然增大约12万平方千米,达17万平方千米。
1970年3月10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建笫十三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五师,下辖5个团,加上家属共2万8千余人,主要任务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1972年实现全师粮油自给,从1973年开始向国家上缴部分粮食。
修繕後的玉皇阁
1972年~1975年,宁夏文物工作者正式发掘西夏陵,开始相关考古研究工作。
1974年6月24日,撤销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五师并取消部队番号。
1979年7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的阿拉善左旗(连同原属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从7月1日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42]。
1949年至1978年,宁夏经历三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划分,其中额济纳旗、阿拉善地區、磴口县先后划归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增由甘肃省划归的固原地区,面积由2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6万平方公里,并失去边境线成为内陆省区。相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寧夏省的版圖,宁夏回族自治区要小80%的主要原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被扩大了。
2019年12月29日,宁夏第一辆高铁C8201次列车从银川站出发,结束没有高铁的历史。